close
黃 金 城 ─ 布 拉 格 之 旅
一九八九年在布拉格的最後一任共產總理交出了政權後,代表民主政治時代的哈維爾總統便揭開了捷克新歷史的一頁,同時也將素有黃金城美譽的布拉格再次呈現於世人眼前。
和歐洲大多數的城市一樣,布拉格與歐洲的繁華也以火車相繫,因此在歐洲自助旅遊的民眾,實在不該錯過這美麗的城市。在布拉格旅遊、住宿相當的方便,一出火車站,便有許多的掮客等著推銷便宜又方便的民宿,通常只要台幣一天三百元便能找到不錯的房子;除了要與房東同住較為不便以外,所有的電器用品乃至廚房均可自由使用不另收費,比住旅館還方便。選擇民宿的地點,則應以離老城區較近之處為優先,如此便可以免去夜遊回程時交通上的不便;因為布拉格人民的所得極低,人民的交通工具對外為火車對內為地鐵,計程車則幾乎為觀光客的專利,但、非不得已最好不要搭乘,否則短短的路程下來可能會有付不出車錢的尷尬情況發生;而地鐵雖然方便,但自小訓練有素的吉普賽扒手又常有令人防不勝防的感慨。
十四世紀的布拉格、曾為神聖羅馬帝國之首都,且其在兩次的世界大戰中都幸免於難;因此在布拉格的城中保有羅馬、巴洛克、哥德、洛可可乃至新藝術的各式建築,城中尖塔百餘座,堪稱建築史之博物館;其中以出了火車站朝西北走去的老城廣場、查理大橋以及布拉格堡最為出名。
老 城 廣 場
老城廣場實指舊市政廳旁的廣場,廣場正中央的銅像為波西米亞十五世紀宗教改格運動之始祖─胡斯及其弟子,下方的圓形階梯不分晝夜都坐滿了來自捷克四面八方的人民,或坐、或臥、或說、或唱,將布拉格新生自由的氣象顯露無疑。面對銅像的右方為一三六五年所建之泰茵(Teyn)教堂,其建築形式為羅馬及哥德之結合,而位於教堂前方一排的建築物,由右至左分別為新藝術、哥德及洛可可式之建築,加上教堂本身實為歐洲建築模式之實體展覽館;而夜晚,當兮白的燈光打在教堂高聳的尖塔時,會讓人有置身於中世紀歐洲的時空幻覺。銅像左方為舊市政廳,是十四世紀哥德建築表現之極致;除了高七十公尺的尖塔外,以臨街的天文鐘最為出名,耗時八十年才完成;鐘面本身為一天文表象,顯示地球、月球及太陽三者之間的相對位置及月亮的圓缺情況;鐘面下方有一圓盤,內圈繪著十二個星座,而外圈繪著相對月份所該從事之農業活動;鐘的右方有一骷髏,骷髏手拉之細線連於上方的鐘樓,告訴世人時間之無情、人之將必死;而鐘的上方為一金雞,表示日日為新、日日有希望;另外,每個整點鐘響時,鐘上方的兩扇窗便會打開,十二使徒雕像會手持代表之聖物於窗前遊走,因此每到整點時分廣場便有許多人引頸期盼這藝術的傑作。
白天、老城廣場的四周有著各式各樣的攤子,遊客多在此駐足把玩,有趣的是、攤子的老闆都穿著波西米亞的傳統服飾,而所販賣的則是現鑄的錢幣及精緻的陶磁。廣場的四周繞著曲折婉延的小巷,或因布拉格建築形式的繁複多變,因此每每一個轉彎便會令人發出驚豔不已的嘆息,彷彿建築師的巧手在此競賽,彼此相銜卻不衝突一路望來渾然天成;而此區屬徒步區,行走其間悠然自得頗有偷得浮生半日閒之感。在這些的小巷中,林立著各種不同的商店,其中以水晶、琥珀的商店最為吸引人;捷克盛產水晶,因此商店中小至手環、項鍊大至花瓶、雕塑無不光彩奪目令人愛不釋手,仔細一看價格卻十分便宜,加之捷克的貨幣─克朗與台幣等值,購買時可省卻換算之困惑非常方便。木偶店、則隨處可見,木偶劇可說是布拉格的傳統文化,因此、大街小巷都可見到奇諾比、莫札特、貝多芬等各式的木偶懸吊待售,價格依其大小在兩百至五百之間便可購得;而夜晚、還可去看木偶劇,只要找到門口有一木偶標誌者即為劇院。而此間的木偶劇以各種形式來演出,其中以為歌劇─唐喬凡尼最為特別,是為了紀念莫札特將此歌劇首演於布拉格,因而將此劇改編為木偶劇演出,演出直逼真人,然趣味性又高出真人許多;還有一種俄羅斯娃娃也經常可以在商店或路邊看到,通常一排會有五至十個,有的甚至有十五個之多;其特色為一個比一個小,小一號的剛好可以放入大一號的腹中,據當地人說這是一種許願娃娃,每次對著一個娃娃許願,當願望達成後,便可將娃娃打開拿出下一個娃娃來許願,擺出的娃娃越多表示達成的願望越多,十分有趣。
猶 太 區
老城廣場朝北走大約五分鐘,便到了猶太區。猶太人自第五世紀時便到了布拉格,但因波西米亞人對猶太人的態度並不友善,以致時遭迫遷;直至十三世紀搬至此區,前後建立了猶太新、舊教堂後,以此為中心發展成為現在的猶太區。而當時猶太人仍然沒有社會地位,直到一八四八年奧匈帝國之哈布斯王朝皇帝─約瑟夫二世才給與猶太人公民權,因之、猶太人為紀念他,便將此區以約瑟夫城(Josefov)稱之。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因希特勒意欲在布拉格建立一個國際性的古猶太文化中心,因此此區才能逃過魔掌得以保存。
此區最重要的部份為以古猶太墓園為中心的兩座教堂及一座儀式廳,當然墓園本身則為此區最重要之古蹟。墓園建立於十五世紀初期,其中共埋了一萬兩千多座墳墓,呈不規則的Z狀排列,由於地方狹小,因此埋葬的方式為在舊墳上堆土再疊上新墳,因此,走在墓園中,高度比市街高出近一個圍牆;根據記錄,最早葬於此者為詩人及法學家Avigdor Karo,葬於一四三九年,最後一位則葬於一七八七年,歷時三百多年,後因實在是無可葬身之所了,才改葬別處。墓園的出口為克勞茲(Klaus)教堂,教堂最早建於一五七三年,後因大火焚毀直至一六八九年始重建;由於其地理位置特殊,乃成為保存猶太葬禮文化之一重要據點,現在則為展示猶太宗教傳統、習俗之文物重地。克勞茲(Klaus)教堂的右前方為儀式廳(Ceremonial Hall),此建築建於十七世紀,後亦被燒毀,於一九一一年以仿羅馬式之建築重建;原先為猶太人舉行葬禮儀式所用之廳堂,現在則為一陳列館。館中一樓陳列著古希伯來文的手稿和版畫,二樓則陳列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關在集中營之猶太小孩所繪之圖畫,畫中所表達之恐懼與悲悽,足為猶太民族悲劇的見証。出了儀式廳,繞著墓園的圍牆前進至另一方,則到了平卡斯(Pinkas)教堂,教堂建於一五三五年,早期之作用亦與墓園息息相關,直到二次大戰後,則用來哀悼於戰爭期間所犧牲之猶太人;因此,走進教堂可看見四周牆上寫滿密密麻麻的文字,血紅色的為死者之姓名,藍黑色的為死亡之日期,有時甚至一家六、七人名字排成一列,極其悲慘,一面又一面的牆共計有七萬七千二百九十七位受難者刻於牆上,形如猶太人之哭牆,行走至此令人氣絕。
查 理 橋
老城廣場的左邊便是著名的維爾塔瓦(Vltava)河。這條孕育著捷克文化的河流,以弧形的姿態將布拉格分為兩半,然後再透過許多跨越河上的橋將之相聯;這數十座的橋中,以聯接老城和布拉格堡的中世紀古橋─查理橋(Charles Bridge)最為著名。查理橋為一三五七年由著名的哥德式建築師─彼得巴勒(Peter Parler) 所設計建築,工程直到十五世紀初才完成;而建橋時之皇帝為查理四世,因此將橋以其名命之。查理橋,橋寬十公尺、長一百五十六公尺,由十六座拱形橋墩支撐著,橋的兩端分別有哥德式的高塔守護著,橋頭的廣場還有查理四世的銅像,而橋面則全部以石磚鋪砌;橋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兩側林立的巴洛克式雕像,走在此布拉格人稱之為雕像的林蔭大道(Avenue of Statues)。雕像共有三十座,或為群像或為獨立,且其完成的時間並不一致,從最早的一六二一年,到最後的一九三八年歷時三百多年,其中大多數的作品均完成於一七o六年到一七一四年之間,由於時值天主教重新掌權之際,因此雕像多為聖經人物或宗教之偉人。雕像中以聖嬰像和五星聖人像最為著名,前者為耶穌誕生之群像,後者為一主教因拒絕將皇后的告解告訴皇帝,便被皇帝派人從橋上丟下河去,後人乃作此像以彰顯其守戒之行徑;而相傳摸此雕像會有好運,因此雕像的右下方在經年累月的觸摸後,呈現出一種金黃色的光澤。
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,建橋後的初期,橋的功能不僅是聯結兩岸的往來,凡舉市集、擊劍、騎馬比賽、法庭的公審等都在此進行;而至現在,查理橋仍不僅僅只是橋,它衍生為布拉格的一項藝術,白天走在橋上,由橋向右看,可以清楚的看見布拉格堡凌駕於千百高塔之上俯視著它的臣民,偉峨的氣勢令人讚嘆不已;向左看,維爾塔瓦(Vltava)河深沉凝靜的流過,將布拉格帝王般的氣勢顯露無遺;而橋上除了悠閒漫步的行人外,還有畫家動筆畫著布拉格的千窗百塔,以及攤販販賣著荷蘭的陶磁小屋或胸針飾品,將橋上點綴的生氣盎然;而當夜晚來臨時,查理橋又展現出另一種不同的風貌,站在橋上望向布拉格堡,千萬燭光的燈火反照宮牆,連綿不絕的白窗泛著淡淡的青色,而聖維特(ST. Vitus)大教堂的尖塔凌空而出,整個城堡在漆黑的夜空飄浮著,使人彷彿身在幻境之中;夜晚的橋上遠比白天熱鬧許多,除了橋頭的廣場可見雜耍特技的表演外,橋上的兩側則上演著一場又一場的即興演奏,圍觀的聽眾彷若天成的音樂廳,將幻妙的音符緊緊包圍著;又因橋上的風大,音符雖在橋上四散開來,但聽眾自一處走至另一處卻絲毫不受彼此干擾;時而圓舞曲時而爵士樂,或是小提琴獨奏或是黑管雙重奏,甚至德佛札克所譜的新世界交響曲中的思故鄉亦能聽到,想來音樂家在異鄉,夜半醒來思及的,也就是這美麗的景緻吧!
布 拉 格 堡
所謂布拉格堡,並不是一座單一的城堡;它是由許多的宮殿、教堂、塔樓及美術館所組合而成的建築區塊;其建築年代橫跨近一千年,因此建築形式極富變化,有時同一建築物,包含三、四種不同的建築方式,因而形成一種只屬此區才有的建築風格。
走下了查理橋,沿著鋪著石板的道路向前走,便可看到布拉格堡城區的入口指標─ST. Nicholas教堂,教堂為布拉格城中最具代表性的巴洛克式建築,建於一七O四年,塔高七十九公尺;其中的圓形天花板共有一千五百平方公尺,為巴洛克幻象時期之畫家-J.L. Kracker所繪的 Nicholas,由於畫作極為出色,因而教堂之名便以此命之。再往前走,隔著一大片的停車場便可看見Loreto Shrine朝聖院;朝聖院建於十七、八世紀之中,原為供旅人朝聖膜拜所用之教堂,現在吸引觀光客的則是院內貴重宗教祭器展示場所展示的聖餅匣;聖餅匣高約一公尺,整個以六千多顆鑽石鑲嵌而成,光彩奪目、眩麗耀眼令人不敢直視。往上再走,經過數個宮殿後便到Schwarzenberg Palace,宮殿位於城堡入口前之廣場的左方,這黑白相間的新藝術宮殿,曾屬於波西米亞最富有的家族,現在則為兵器展覽中心;其中展示著中世紀至今的各式兵器,因此在門口可看到穿著古裝、手拿西洋劍的俠客在比武過招,招攬遊客。
廣場的正面便是布拉格堡,布拉格堡最早建於第九世紀,原為貴族所居住之宅邸,十四世紀時,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以此為首都大興土木,建立了大體的形式,後又陸續興建、翻修乃至現在的規模;從廣場穿過巴洛克式的馬斯塔雅門(Matthiaa Gate)便到了第一庭院,而庭院中的Honorary Court現為總統官邸,因此馬斯塔雅門的門口有憲兵輪班守衛,每次的交接儀式都吸引了大批觀光客的拍照留念;有趣的是當總統官邸上方之國旗升起時,便表示總統現在人在首都之中。穿過總統官邸中央的拱門,便是第二庭院了;庭院的中央有一噴泉,站在噴泉前,代表布拉格市的市標聖維特(St. Vitus)教堂的雙塔已迫不及待的凌空而出,以高聳的姿態穩穩的托住波希米亞的天空。
聖維特(ST. Vitus)教堂主要的建築為查理四世時,由建築師M.V. Arras以哥德式建築建立,其後於一三五二年由建築查理橋的建築大師Peter Parler接手建築,其中以教堂長一百二十四公尺、寬六十公尺、高三十三公尺的拱形圓頂為世界建築專家所一致認同的大師經典。站在教堂、四面仰望,便被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所包圍著,陽光透過四面的彩繪玻璃射入教堂,耳中傳來彌撒時的聖樂,行走其間,彷彿置身於天使的國度。教堂中有許多的側殿,其中以ST. Wenceslas 殿最為出名,全殿以金箔、珠寶裝飾,內藏著查理四世所使用的皇冠及權杖,此殿的大門有七道鎖,需用七把不同的鑰匙方能打開。教堂的下方,則埋藏著查理四世的骨骸,彷彿名君的靈魂將終世守護著這座城堡,實為這建城的帝王畫下完美的句點。
走出教堂向左走便到了聖喬治(ST. George)教堂,教堂為此區屬羅馬時期建築的代表作,建於十二世紀中期,其低矮的天花板及迴旋的石階均為羅馬式建築所特有的風格;而教堂的側堂現為國家美術館,其中收藏的多為波希米亞畫家的重要作品。沿著教堂走,旁邊便是Lobkowic Palace,一樓為登基廳名為Vladislav Hall,廳長六十二公尺、寬十六公尺、高十三公尺,廳內無任何支柱,故可以讓武士在此騎馬比武,在一五O二年建成時,是建築史上的奇蹟。從登基廳望去,許多遊客對著一個窗戶指指點點,原來、當一六一八年新舊教之爭時,三位舊皇帝的使者便是被新教貴族由此丟下王宮的,因此舉而引發了蹂躪歐洲的三十年戰爭,因此、此一窗戶別具歷史意義。
從宮殿出來,沿著巷子走,便到了布拉格堡的最後一站─黃金小巷(Golden Lane);在這伸手幾可觸及對街的小巷中,有著大大小小造形鮮明可愛的十二間房子,房子原本是供皇宮的守衛及工匠所住,有一時期則全為鍊金術士所住,因此黃金巷之名便因此而傳開;而現在則多為書店、咖啡店、水晶店以及手工藝店,其中以一門牆上畫著NO.22的藍色小屋最為引人注目,原來、存在主義的作家卡夫卡(Franz Kafka)曾在此住過,而現在則為一書店,店中販賣著卡夫卡的著作及明信片,是喜愛卡夫卡的讀者不可錯過的去處。走到巷底便是城堡的盡頭,可以由巷底低矮的小梯回到主要道路,亦可由老城的石階回到廣場旁的要道,再搭地鐵回到車站旁的廣場。
從車站到老城廣場到猶太區,經由查理橋跨越維爾塔瓦(Vltava)河到布拉格堡,這樣的行程實際只須一天,但因其日、夜的景緻極不相同,因此建議遊客能以兩、三天的時間加以悠閒的賞玩;加之現值秋天,站在查理橋上望著夕陽映著布拉格堡,滿城發黃的樹葉反照著陽光,霎時間天地一片金碧輝煌;而這、就是─黃金城!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